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語文教學結合桌遊

    投入語文教學數十載,總能看見許多動人的文字,在孩子純真的作品中呈現。那心中雀躍的感動與讚嘆,絕對是教學生命中永恆的回憶。
    近日北上參加一項分享活動,從教師的對話中,更加肯定「桌遊」結合國語文聽說讀寫的可能性與功能性。惟目前市場上,極度缺乏由國人自行設計、研發的語文桌遊。因為,設計者需具備豐厚的語文背景知識、精湛的邏輯推理與組織能力,最好還是教學實務現場的老師。如此,設計出來的作品,才能更貼近教學脈動與學生需求。
    如何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呢?或許,期盼有賢能者、共鳴者,願意在這個新生領域,彼此貢獻所學,不僅成為教育合夥人、更能成為一位優質的語文桌遊設計師,為多元的語文教學,提供另一扇視窗。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遊戲揮毫 體會文字美感


   著名的語文教育學家夏丏尊先生,曾提出「語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另一位語文學家葉聖陶也認同這個觀念。
   時至今日,學生對語文的敏感度卻大不如前,生活中充斥著火星文;科技生活的便利,增加學生電腦打字的時間,但相對的寫字機會卻越來越少,形成用字不夠精準,錯別字浮濫的現象。
   有鑒於此,我在教學上,會自編語文講義,蒐集學生在寫作上常犯的錯別字。除了使學生精熟練習外,更經由遊戲化的課程設計,令學生玩出趣味,學出心得;再透過字的部件搭配部首,理解形聲字的造字原則,進而識字與辨字。
   我安排每週一次的生字介紹,由學生擔任小老師,介紹生字的形音義;隔週一次書法課,讓學生靜心揣摩基本筆法。我也提供學生人手一塊九宮格的小黑板,跟著教師學習字的結構與運筆。
   藉由書法跟硬筆的交互運用,提供學生多元教學活動。當學生快樂的在課堂上揮毫時,也許更能體會文字的美感,並感受文字的溫度,在師生共學中,傳遞了彼此成長的能量與感動。


   (文章出處:1041115國語日報13 作者:張瑞祥)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跨界學習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固然視野可以更寬廣,但是別忘了,你也要下來,讓自己不斷的學習,成為另一個不一樣的巨人。

    到目前為止,尚無確切的證據,可以證明或量化,專注於閱讀對孩子的成就有多少幫助。但是,豐厚孩子的閱讀背景知識,他將多了許多辨識生活的智慧和選擇未來前途的機會。

    語文是個萬花筒,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欣賞它許多精采的面向。教育專才的問題也是如此,需要有跨界學習的思維。因此,當學生透過老師帶領進行「動態閱讀」時,應引導學生打開五官六識,並實施有效的提問,讓孩子反芻自己所讀、所聽、所看……。最終,讓孩子提取外在的體驗與內在的感受,化為可抒發的動人篇章。

    在課堂中,不要只是激盪教學者本身提問的技巧,而試圖讓淺層學習的受教者,回答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以6-12歲的兒童為例,教師應努力開發以具體實物帶入導讀的機會,以連結生活經驗,並延伸出不同領域的觀察與興趣。透過這樣的知識連結,才有可能產生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轉化為孩子的長期記憶。

    隨著時代的潮流,教學的寬度,必須跟著演變與延伸。不能只奉學理為圭臬,若缺乏教學實踐的自我省思與修正,那麼所謂的「成長」,將僅僅只是如尚未疏濬的水庫一般,將無多餘的空間,可以匯聚各方多元的能量的注入,成就寬廣的知識內涵及培養適性揚才的學子。            (作者:張瑞祥)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借閱真人 親近大師



    「書是無聲的老師,可以讓人打開視野,豐厚個人的知識基礎。但這樣的靜態閱讀還不夠,因為缺乏對書中內容的深度理解與事理對話。
    「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就是一種動態閱讀。藉由現在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舉辦的「真人圖書館」活動,讓讀者可以借閱圖書館的真人「館藏」,的確是一項創舉。尤其是許多學有專精的碩學大儒或行業專家,往往可以透過彼此的對話、提問、討論,以釐清受教者的許多迷思,可以解疑惑、增見識、長智慧。
    學問是建構出來的。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要吸收的資訊多如牛毛。在時間的限制之下,要懂得有效揀取與快速吸收。然而,要迅速積累自己的學問,就要邊學邊問,以活化知識,而不是一味的死讀書,陷入自我的藩籬,而不自知創新應用,通權達變。
    接受大師的提點,會有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之暢快,這是心靈求知的高峰體驗,可以感受那學習的美好。資訊時代,不缺乏遍地未經選擇的青黃知識,但最卻乏的是那寶貴的學習智慧。
    透過「真人圖書館」的應用,可以讓個人有心智成長的機會,我們非常樂見有關單位能建立更多元的專家人才庫。以國語文為例:若能提供聆聽、說話、閱讀、寫字、作文等各領域行家諮詢,對於提升語文能力,將有莫大的裨益。
    另外,在時間、預約及流程上,如果能有更為便利的規劃,讓需求者,可以如人飲水般的自在學習,歡喜止渴,享受醍醐灌頂之神妙;讓供給者,可以源源不絕,提供自身能量,使經驗智慧得以有效傳承,更是廣大閱讀者之福
(文章出處:10428國語日報13  作者:張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