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初探「經驗教學法」

 

初探「經驗教學法」

    九月廿三日聆聽了,從台北遠道而來的師大鍾宗憲教授的講座,主題是:經驗教學法的步驟與應用。

    在近兩小時的演示中,鍾教授以一貫輕鬆幽默的語氣,帶領大家一窺經驗教學法的奧秘,令人頗有心神領會之處。茲擇錄幾項要點,特為之記。

第一、溫故知新---是今天講座的核心觀念(要從生活經驗出發)

第二、回歸生活面向,是108課綱的主要精神。

第三、強調談資(融入教學背後構思的基礎)—多運用在地的詞彙。

第四、重視語料的取得(也就是要增加認識的生字及語詞的數量)

第五、我們不能以過去的成長經驗,來教育現在的孩子尤其在智慧

      手機出現以後。

第六、要從舊經驗出發,去引導孩子,並與他的新知做連結,這樣的

      學習會發揮更好的效果。

    綜合鍾教授的演講內容,其中所闡述的經驗教學法,的確和十二年國教的精神相互輝映。事實上,在過去的九年一貫中,也不斷強調要重視經驗的取得,要透過內化和遷移,強化學習,以發揮加乘的效果。

    例如,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實施要點裡,有闡述:「編選課程,時,所選用之教材,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寫作教材,應配合單元教材及相關教材,並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引發學生寫作之興趣。」

    職是之故,運用在教學上,教師更應強化新知的取得,多帶領、安排有趣味性及知識性的活動,並有效連接學生的舊經驗,透過課程的深化學習和遷移,方能引起孩子的學習動力。



2022年3月20日 星期日

弱勢學生的閱讀教學策略

    臺中市幅員廣大,有些學校地處偏遠,除了文化刺激不利外,對於閱讀教學,教師也面臨許多推動上的困境。

    閱讀能力是學習的基礎,兒童若能在學齡前奠下根基,透過大量閱讀,豐厚個人的知識背景,無疑的,進入小學後,更能開枝展葉,如海綿般吸收成長所需的養料,成就終身學習的能力。

    閱讀包含「識字」與「理解」兩個過程,是以識字為基礎,以達到理解的目標。因此,小一新生入學後,教師宜做「識字量」及「識字流暢度」檢測(請善加運用教育部識字量測驗網站 https://pair.nknu.edu.tw/literacy/Page.aspx?PN=ExamWord),有利於學習低成就學生之後的補救教學。

    在教學現場進行閱讀教學的策略不少,但更重要的是閱讀理解策略需做好「分布練習」。彈性的針對不同地區、文化背景及個別差異的學生,做好適性教學。畢竟「適性教學」,是緩衝「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的最佳良策。尤其,這些弱勢學生有「類化」的困難,經常無法作「學習遷移」,更遑論能做好自我「理解監控」。

    基於此,在教學上,傾向建議善用「交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透過「預測、摘要、提問、澄清」等策略並兼重「小組合作」及「師生互動」,以提升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如Vygotsky所強調的由「他人調整」到「自我調整」的學習目標。

    除此之外,也建議運用在校優秀學長姊及社區家長的力量,利用晨光時間到班級作一對一的陪讀與指導,透過楷模學習及經驗傳承,真正的把每個孩子帶上來。進而達到新課綱所強調「自發」、「共學」、「共好」的全人教育理想。

 

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心的旅行

          

     語言在傾訴情感;文字在記錄生活,而生活就是一個寫實而珍貴的故事。

    一個故事,可能在平凡中呈現亮麗,而這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文字,不在流水帳的敘事,也不在美麗的辭藻,而在於心有同感的生命旅程。

    旅行可以俯瞰大千世界,觀察事物的幽微。期待自己今年暑期體驗式的旅行,能打開視野,少走馬看花似的拍照,多用心記錄與體會,凝眸並關注更多精采的人文風景,讓驛動的心,可以放心的漂泊,找到安歇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