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是舉世聞名的一流大學,如果有機會能親炙國際級大師的風采,是很多優秀學子的夢想。但學生競逐國內國、高中的名校,並不一定是學校有所謂的「名師」。相反的,大家競讀名校,可能是因為彼此有頂尖的同儕,可以互相激勵、提升潛能,學校也可以因材施教,並提供相對的優質教學資源與環境。
但這也是臺灣教育一直存在的矛盾。一方面,需要保有菁英教育,以發展國家競爭力;另一方面,卻希望大家不要有名校思維,一窩蜂的搶讀名校,造成學生學習的巨大壓力以及社會的亂象。
雖然,「競爭」是選擇的必要過程。但重點是,我們期待的孩子,是不是能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天空。在良性的競爭下,進入屬於自己能力的「理想」學校。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維下,學習謙沖處事態度、陶養人文精神、豐厚自己的學識能力,而不是競逐名校的光環與驕氣。當擁有如哈佛學子般,勤奮讀書的學風與內涵時,我想,個人競爭力的自我提升,已經超越了名校的外在迷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