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競爭力



    哈佛大學是舉世聞名的一流大學,如果有機會能親炙國際級大師的風采,是很多優秀學子的夢想。但學生競逐國內國、高中的名校,並不一定是學校有所謂的「名師」。相反的,大家競讀名校,可能是因為彼此有頂尖的同儕,可以互相激勵、提升潛能,學校也可以因材施教,並提供相對的優質教學資源與環境。
    但這也是臺灣教育一直存在的矛盾。一方面,需要保有菁英教育,以發展國家競爭力;另一方面,卻希望大家不要有名校思維,一窩蜂的搶讀名校,造成學生學習的巨大壓力以及社會的亂象。
    雖然,「競爭」是選擇的必要過程。但重點是,我們期待的孩子,是不是能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天空。在良性的競爭下,進入屬於自己能力的「理想」學校。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維下,學習謙沖處事態度、陶養人文精神、豐厚自己的學識能力,而不是競逐名校的光環與驕氣。當擁有如哈佛學子般,勤奮讀書的學風與內涵時,我想,個人競爭力的自我提升,已經超越了名校的外在迷思了!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三步驟引領孩子智慧玩3C


     科技洪流銳不可當,學校的主事者,也紛紛把校內大小事,藉由臉書的傳遞,形成另一種形式的校務經營兼教育行銷。許多教育工作者,每天在臉書PO文的不在少數,在一片按「讚」的聲音中,十分「沉醉」於這種成就感,而且是欲罷不能。
   既然大人都如此無法自律自制,因此,我們應該要寬容且兼具同理心的看待孩子接觸3C產品。首先,要事先約定並規範孩子的使用時間,看似容易,但執行卻不簡 單,原因在於遊戲或LINE聊天,並無法說斷就斷,所以要更有彈性的和孩子多溝通,切忌強勢作為,以免產生反效果。其次,多參與孩子的3C話題,了解孩子 在玩什麼,拉近親子距離。最後,我建議家長可以介紹更多學習教育平臺給孩子,和孩子共同尋求3C對自己有用的資源。
   開學後,許多家庭勢必將面對這項人生功課。每個家庭都應該針對自己孩子的特質,擬定最佳應對策略。

  文章出處: 103929  國語日報13  作者張瑞祥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教學輔導與策略

     國語文的教學輔導,來自於教學者的教育哲思。那是長期師生互動匯集的能量,包含專業的包容、多元與彈性,難以具體共同結構化或技術性產出。在應有的作為時, 擷取可親可近的自然素材,化為縷縷的教學柔情與感動;在關照受教者凝眸、傾聽、笑靨的氛圍裡,方可自在的揮灑出師生共有的〜燦爛的天空。
     至於教學策略,應以涵養學生「語感」為核心任務,彈性擬定。以同理受教者的學習初心為念,考量好奇、有趣之童心特質,設置情境、安排活動、營造氛圍,再佐以 文學性之加枝添葉。最後,從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淬煉自己,以學生為師,反覆自省,在創新、有亮點的語文軌跡中,必能發現師生共同的背影。
     總之,語文的經營非短期之功,需要長期扎根才能見其效。教師只能盡量在學生生活中,播下語文的種子,至於將來能不能看到效果,不是現在考慮的問題。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人文之旅



    開學第一周總是忙碌的,在稍歇休息之餘,總會想到暑假經歷的人文故事……
    此次應邀在中、彰、苗等校,擔任這些偏鄉學校,學生閱讀寫作營的講師。學校的人文風景,比老師上課還要精采!看到嘉勳校長的溫文儒雅,書生典範的治校風格,令人印象深刻;素珍校長勤於臉書經營,將暑期營隊的每一節活動,都鉅細靡遺的透過臉書,做另類的校務行銷;昭伶校長宛如鄰家大姊般,融入孩子的生活和遊戲,似乎也感染了童稚的心,讓校長變得更年輕了……
    在自然寫作的理念規劃下,讓營隊的課程,透過操作與體驗,師生有了心的感知。看見學生歡樂的參與,透過文字的輸出,我看見樸實與真誠的情感,躍然紙上,讓人感動不已。感謝這幾所學校的校長、主任與老師熱誠的接待,不管是偏僻漁村或環山部落,都讓自己有了一趟豐富的學習之旅,看見真正的人文之美!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涵養語感 成就寫作關鍵能力



    在國中小階段,要從事寫作教學,必須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針對動機與興趣安排屬於「他們」的課程。
   國中有升學考試壓力,這個階段通常採用結構教學,讓學生從語法、修辭、範文等方式,修補原本基礎不穩的語文能力。成效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要讓學生涵養「語感」,才是最重要的。在國小階段,學生功課壓力較小,可以在教師引領下,學會打開心的視野,用眼睛去觀察、用舌頭去感受、用大腦去思考,真正去體會具體的事物,在這些真實感情的敘述背後,學生終將發現,原來有生命力的文章,寫起來是那麼的自然。(作者:張瑞祥)
      (本文刊登於103817國語日報13)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街頭找創意 帶著暑假作業去旅行



   記得那一年暑假,我規畫一份作業,要學生在旅行途中,透過攝影和文字紀錄,觀察街道「廣告」。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透過旅行,觀察生活中的人文風景,培養細心觀察、比較差異,以及組織文字的能力。
   開學後,學生帶回滿滿收穫,我特別安排一堂課,消化他們踴躍發表的意見。其中像是曾文水庫餐廳前的「枵腹來兮」石碑、墾丁海域出租業者的「租八借」、鹿港「無餓不坐」麵線糊、臺中商店的招牌「殺價時,請撒嬌」、臺南「烤事苑」庭園等,處處令人會心一笑。
   另外,學生也指出許多商店廣告,中文字的錯誤。例如藥妝店前的處方「簽」應為「箋」、超商外面貼的安心餐「卷」應為「券」等。
   藉由家人的旅遊,學生懂得認真觀察街道的廣告。從文字的運用裡,學會看懂諧音的創意,以及如何引人注意的文字特色。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廣告文學就存在他們的生活中,身為教師,只需引導他們發現文字的美感,卻也間接讓他們體會文學的趣味。
(作者:張瑞祥)
      (本文刊登於103727國語日報13)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自製手工書 留下求學回憶



   記得有一年,在畢業班,我規畫了不一樣的活動「做一本手工書」。 
    我們都知道學生愛寫畢業留言,因此將內頁分成曾經教過他們的導師、行政人員及學校同學等頁次。接著設計以繪本形式,每一頁畫圖及書寫文字,展現留言對象和自己以往的校園紀事,最後再將內頁黏貼合併,完成一本精緻的手工書。經過這樣的設計,當學生拿著這本獨一無二的手工書請老師或同學留言時,大家都十分驚豔,也更熱情的留下自己的文字回饋。
   其實,每一篇內頁的短文書寫,都是經過同學的腦力激盪,文字令人動容。我想教育的意涵,不是為學生留下多少絢爛的畢業活動,而是用體現人文的方式,讓學生和老師、同學留下有意義的生活故事。
(作者:張瑞祥)
        (本文刊登於103629國語日報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