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閱讀寫作營~在雲林

    暑假最後一場,在遙遠的雲林縣四湖鄉。距離約100多公里,開車1小時20分左右。也因為如此,住校四個晚上,一人坐擁三甲的校地,獨攬清新自然的校園,也成了這次上課的另一項特色。
    其他如:上課的時間、鐘點、教室以及無法坐定的「小天使」……等,也都是破了以往從沒有過的紀錄。尤其這幾天,遭逢潭美颱風來襲,入夜後整個校園一片漆黑,風雨交加,惟獨這一室光明。
    無怪乎有人說,你膽子真大!其實,我就把這當做自己的家,心無雜念,隨遇而安。即使正值農曆七月,內心坦然也不以為意。「人不輕狂,枉少年」,也許少年不曾輕狂過,但在步入中年的人生裡,偶而去探索一些瘋狂的事,也是難得的回憶,不是嗎?何況在教學生涯中,誰能有這樣的體驗呢?

閱讀寫作營~在台中

    在自己熟悉的台中市學校上課,距離最近,感覺也最親切。而且這也是第三年來這裡上課了,所以,有一半的學生都認識。
    新社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生態十分豐富。我到校的第一天,就被停歇在中庭的一隻好大、好美的皇蛾給震撼到,這對長住都市的人來說,真是難得的經驗和驚艷呢!
    第一天上課,校長就送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還有主任、主任的熱誠招待,再加上最後一天,學生送的溫馨卡片,真令人感動滿懷。我想,在教與學當中,師生彼此都獲得了許多溫暖的回饋,我們都在為自己彩繪美麗的人生風景。

閱讀寫作營~在彰化

    剛進入漢寶國小校門,就看到學生在忙著打掃這所擁有廣大校地,格局方正的校園。據老師說,這裡以前是日據時代的日本小學呢!學校對面是消防分隊,學校環境十分清幽寧靜。
    在這三天的課程裡,讓我非常讚嘆學生上課的秩序,以及他們在寫作上的優質表現。尤其幾位同學的作品,那些驚艷的字句,新穎動人,十分令人激賞!好文章是不寂寞的,老師將永遠珍藏這些美好的文字和所有愉快的回憶……

閱讀寫作營~在苗栗

    這是今年暑假的第一場閱讀寫作營,地點在苗栗縣銅鑼鄉
    從台中出發,下三義交流道,即使有導航帶路,還是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因為沿途經過蜿蜒的山區小徑,偏遠道路幾乎杳無人煙,開車一個多小時後終於抵達。
    經過四天和這群小朋友相處,越發珍惜這裡的客家民風純樸學生單純活潑,學校老師也十分親切和善。
    雖然如校長言:新生人數逐年減少未來和鄰近的興隆國小,都將面臨合併或廢校的嚴峻挑戰。
        希望這樣的憾事不會發生,衷心盼望讓學生能就近入學,保有最基本的教育需求和學習機會。

曠谷幽蘭

    因緣際會下,八月初來到了一所森林小學上課。這裡環境清幽,群山環抱的小村莊,更顯得清新脫俗,活像出水芙蓉,遠離都市的煩囂。
    十八個善良、純樸又可愛的小朋友,已經是超過全校一半的人數了。在他們的身上,我看不到桀敖不馴,也聽不到爆粗口、罵髒話。他們就像是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一樣,彼此熟稔,互相了解。雖然是混齡教學,但在熱絡的師生對話中,我看到他們勇於突破自己,表現出自信、真誠的一面。在語文能力的表現上,也有相當令人激賞的潛能,令人讚嘆。
    這裡沒有超商、網咖等文明的刺激。雖然資源不足,大自然卻給予他們最珍貴的禮物-無污染的綠色生活。包括:淙淙的溪水、青翠的山巒、游魚、蛙鳴、鳥叫……這樣的黃金的童年,是讓人可以回味一輩子的。
    是環境使然?對照今日北部國小九歲女童錯誤的價值觀,崇尚物質的需求,而失去了兒童最珍貴的純真與善良。我想,不僅僅是社會病了,而是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該自我診斷的時候了。
    愛、關懷與陪伴,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課。時時關照,與孩子一起成長,才能防範於未然。學校的教育,可以在這方面持續與家長配合,適時的予以輔導與修正觀念上的偏 差;大眾媒體更要善盡社會責任,透過自律,減少負面報導,強化生活正向的價值觀。如此,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們才能在都市叢林中,再見青山綠水、歡笑童顏!
 
作者:張瑞祥 本文原刊載於100.8.20國語日報

教學迷思之二~家長年紀大,沒辦法進行「親子共讀」?



    家庭是閱讀的根本,建立孩子閱讀習慣,應該從「陪伴」開始。但許多家長卻總以年紀大、記憶不好作為無法進行「親子共讀」的藉口。
    真的年紀大,就無法陪孩子閱讀嗎? 西元2000年,美國加州的蘇克(Salk)醫學研究所,發表一項令人驚訝的研究結果。其中提到年齡近72歲的教授腦裡,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神經細胞仍在持 續分裂、增長。換句話說,只要持續閱讀,吸收新知,人類的頭腦只會越用越好。
    腦神經專家也提到,年紀越大,腦的其他部位大約自然會萎縮6%左右,但如果沒有適當管理好前額葉的話,有可能會萎縮到30%左右。ㄧ旦前額葉萎縮,生活的自理機能將受到影響,動力減退、感覺遲鈍,退化的程度將如同老人ㄧ般。
    這裡,所謂的「適當管理好前額葉」,意思就是說,必須持續的善加運用,如同「用進廢退」的道理ㄧ樣。另外也有人擔心智能問題。事實上,根據心理學者的研究,雖然年紀越大,在運動能力及數學能力會比年輕的時候逐年下降,但整體的智能(包含心智的成熟、豐富的人生閱歷等理解能力)卻反而比年輕時更加提升。這對於需要閱讀思考、作者意念的理解和詮釋及創意的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絕對可以游刃有餘的指導孩子進行閱讀。建議傳達正確的認知給家長,以鼓勵「親子共讀」,擴大閱讀的成效於家庭。
    「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在哪裡?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IEA)轄下的「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計畫」(PIRLS),專門研究兒童的閱讀成就,及其在家庭和學校中學習語文閱讀的經驗。他們認為:從家庭和學校發展出來的閱讀的技巧、行為和態度,將是決定兒童閱讀的成效。
    尤其,家庭環境充滿著訓練兒童閱讀理解能力的活動,包括: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朗聲對讀、透過遊戲加強對文字的敏感度及建立積極的閱讀態度等。因此,家長若能 配合學校進行「親子共讀」,將能發揮加乘效果。
    最後,再次強調:家長的年紀並不會成為終身學習的障礙。如果以年齡來自我設限的話,那我們的後半生,就只能每天興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

教學迷思之ㄧ~成就,取決於閱讀量的多寡?



    同學年的老師曾經提到:班上有位學生從小就愛閱讀,而且看書的速度很快,不分場合,就連下課及上課的時間都「手不釋卷」。但她在學業成績、品格常規、人緣 群性方面的表現卻是很不理想。按理講,她的閱讀量豐富,遠勝於同儕,不應該有這樣的表現?難道長時間的大量閱讀,沒有辦法積累她的背景知識,對她產生正向 的鷹架作用嗎?      
    閱讀應該是質量兼顧,而且是質的吸收勝於量的擷取,當然可能的話,做大量而有效的閱讀,是最理想的境界。由於我們大腦短期的記憶庫容量有限,必須做短暫的休息,停止資訊的吸收,讓大腦有時間可以處理這些已傳入的資訊與既有的知識做整合的工夫,是極為要緊的。
    因此,ㄧ般上課40分,休息10分,是有學理依據的。尤其,閱讀著重對於書中意義的理解,而非僅止於表層情意的吸收。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意識的傳遞。簡單的說,讀完一本書都要有一些收穫或者是個人的一些想法──那怕只是一點點感動或震懾。如果讀完,都沒有什麼感受可以抒發,那這本書只不過承載了許多漂亮的文字,是一堆符號的集合。  
    想法會混合著作者的傳遞和讀者的解讀,這樣才是真正的閱讀。我們可以這樣說:意識的傳遞也是哲學的傳遞,不能思考的閱讀,就如同把問題放在一旁,假裝未曾發生過一樣的意思。
    不過,看法或心得的產生也很容易受到書裡明顯的暗喻的影響。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本關於女性主義的著作,那你可能會用有色的眼鏡去看待它,而忽略了你可能會 有的共鳴或者反思。
    總之,讀書只計量不計質,花很多時間看了很多書,卻沒有將書中的菁華內化到心裡,成為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沒有透過理解和反思,那麼,閱讀──就像小學生交一份心得報告ㄧ樣,如果只是照抄序言,那跟沒讀書並沒什麼不一樣。重點是思考,是想法,是心得。書可以給的並不多,但如果正巧是一個人最需要的部分,那麼就是有效的閱讀。它可以給你另一個故事,另一個觀點。如果你沒有接收到這個觀點,沒有用心去思考過這個觀點,那用比較鄙俗的話:只是看「辛酸」(台語)的罷了。不過,如果只是放鬆,則另當別論。
    ㄧ個人的學習成就,和閱讀有很大的關係,但,不是完全取決於大量閱讀。他的先備條件是:要真正去理解你閱讀的內容,進而建構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指導閱讀理解策略並兼重閱讀的質與量,才能發揮閱讀的實際作用。上課時,聽到鐘聲,應準時下課,並鼓勵學生離開座位出去走走或聊聊天,讓大腦有時 間充分休息,並整理剛才學習的資訊,作有效的吸收,不應該留在教室內,再繼續看書或打電腦(有時教師為了獎勵學生)。因為在既有的資訊尚未被大腦統整前, 新資訊會干擾舊資訊,也就是說,會把之前上課學習的內容加以覆蓋上去,這樣,對於上課的學習,將會大打折扣。

開啟自然寫作,引發師生熱情

    寫作教學如蓋池塘一般,有方、有圓,甚至有稜、有角,各家方式多元,看法各異,沒有什麼好與不好。但卻鮮少人關注池中的水,也就是─受教者
    最近透過「愛玉」 的操作與體驗教學,受到學生熱烈的回響,也引發一連串個人與教師同儕的自然寫作Nature Writing熱情。雖然比傳統制式的教學更耗心力,但每一次教學後的愉悅心情,卻足以抵銷教學前中後的辛苦。尤其看到學生許多篇讓教學者眼睛為之一亮的短文,心情更是雀躍不已。
    雖然有些學生錯別字很多,也有字跡歪斜,但卻沒有絲毫矯情的句子,只有坦率、純真的童言童語。那樣充滿「真、實、趣」的作品,總是令人驚艷,總是令我回味再三。身為教學者,更有許多感情的傾吐……
    我想,如果一個人真正有話要說,他就會自己創造出說話、書寫的方法與格式。那是主動發自內心思維的「觸發」,有異於結構性與技術性的「填鴨」。 因此,透過教師書寫啟動「熱認知」hot cognition ,以呈現個人教學省思的同時,也更能敏於覺察──原來, 寫作是一種生命與感情的交會時所產生的紀錄。那麼,我們似乎也更能理解:下次在為受教者寫作命題時,如果老師也能針對題目──有感而發,那麼,學生焉有寫不出來的道理?

閱讀力大提升

    廣義的閱讀,除了來自文本之外,室內的影片欣賞、戶外的人、事、物,其實都可以透過觀察與思考的角度,去做動態的閱讀。
    尤其在這寒假中,家長更應多費些心思與時間,遠離電腦、電視的聲光刺激,帶領孩子走進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大型書局、甚至是去二手書店尋寶。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然,透過旅行,不必然要去熱門遊樂區,家長也可以事先上網做個功課,再陪著孩子探訪鄰近鄉鎮,進而走讀大自然,聆聽濃濃的在地 歷史以及深度理解當地的人文典故、地理風情。並藉由故事的引導與介紹,按圖索驥,讓孩子多一份對鄉土的關懷與熱愛並開拓學習的視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今日我們要強化學生的閱讀力,無非也希望奠基他們的寫作力,透過豐厚的閱讀基礎,逐次加強自己的寫作深度。然而閱讀是一種知識的汲 取;寫作是一種心靈的傾吐。唯有透過廣泛的靜態與動態的閱讀活動,多元的培養對事物的想像力、觀察力與思考力,才能透過親自體會的生活經驗的培養,寫出具 有真性情、真正能感動人心的作品,進而涵養「積少求成」、「防微杜漸」的學習智慧。
    如果能善用假期,增加孩子優游大自然的機會,減少侷促在狹小空間的才藝班教室,我們相信不僅強化了孩子的閱讀素養,同時,也增進了親子感情,而這些是學校教育很難做得到的。

關於寫作二三事

    我們都了解,語文是學好各科功課的基礎語文不佳,會間接影響其他學科知識的吸收。而寫作文則是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在各類考試中,作文更佔有極重的比例。所以,在各類升學考試中,常受到特別的重視,在在顯示出作文的特殊地位。
    要使學生的作文去熟生新,對字、句、章、篇經營的能力,有一番鑑往知來的體認,就不能不在語文上,好好的紮根與奠基。尤其,語文的實力,並不是一蹴可幾的。它必須靠長時間的累積與學習,才能達到一定的成果;也才能在遣詞造句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游刃有餘,具備美感與生命力。
    學生為文,難以下筆的原因之一,在於其生活經驗缺乏與詞彙能力不足。後者可以經長時間的練習而累積實力;惟前者若不能透過行萬里路以增廣見聞,亦可藉由博覽群籍以補見識之不足。但仍需多仔細觀察平日生活事物,以培養良好的領悟力。凡此兩者具備尚需有觸發之媒介。觸發或可做引發解,它和一般所謂的靈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觸發」,尚須有良好的想像力創造力組織力作為基礎。為文雖需首重觀察,但良好的想像力,卻足以豐富文體,連貫前文後義,使文章更有條理、更有組織。因此,三力的培養需藉助有趣的語文遊戲以陶冶之。
    以興趣作為寫作的後盾,將如一棵大樹般,深入沃土,盤根錯節。因此能枝葉茂盛,生氣盎然。
    「吃飽了桑葉的蠶,才可以隨時吐絲。」教師給學生的教材應該是多元化的。在國語課時,除了教導學生文體、章法、結構、取材、遣詞、造句、語法、情意賞析外,也 應給予一些補充教材,如:詩詞、對聯、修辭、回文、猜謎、典故、軼事、各項語文競賽等趣味活動。如此,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學視野,更促進了想像力、創造力、及組織力的均衡發展。
    國語文教學的補充教材是多元的,作文教學更非一成不變的,只要有裨益學生體驗語文的精妙,教師都應樂於去做,實實在在的去做。

快意寫作

    我一直相信寫作具有心靈療癒的效果。有時一個念頭、一段文字,透過輕盈靈動的想法,意隨筆先,駕馭思考的源頭,情動而辭發,可以輕鬆自在毫無拘束快意的寫出自我。
    大人的內心承載太多的社會包袱,若沒有適當的出口,容易氣滯血瘀,造成若干的文明病,如憂鬱。不過大人的生活歷練,也為自己的文字,融入更多的滄桑和成熟的 味道,使得文章更別具一格。小孩的童稚天真,渾然天成,文字的率性質樸,更見瑰麗。不過寫作的筆,對他們而言,似乎太沉重了一點,因為來自──害怕。
    因此,教師要能減少孩子的恐懼,初期應該多讓孩子領會文字之美,營造喜悅而有自信的情境,漸進式的透過操作和體驗,引導孩子寫出如實的感受。當他們喜歡台上的你,自然容易聽進去你說的話。這時候,再進行添枝加葉的文學性鋪陳,就能讓文章兼具生命力和文字的美感了。

父母應善盡職責

設立家長法 促父母善盡職責    
    「只有為人父母之後,才更容易教好別人的孩子。」「孩子是吸吮父母的血汗成長的。」這是在為人師、為人父之後的深刻體驗。

   「教育奠基於家庭,形塑於學校,啟動於社會。」換句話說,這三方都要有相當程度自省的勇氣。目前,傳播媒體有民意及主管單位監督,學校 有《教師法》保障學生受教品質,但是我們還缺乏類似國外的《家長法》,來約束少數不負責任的父母。因為他們疏忽天職,讓其他人承擔社會責任。

  少數家庭推卸教養責任,但也有更多母親無悔的包容青春期的叛逆子女。有的母親深夜徘徊街道,只為尋找晚歸的孩子。她們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唯有用愛、包容與犧牲,才能喚回迷失的愛子。她們選擇等待,旁人無法協助。

  「不要去比較,因為你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教育他的孩子。」不用羨慕別人的孩子,只要做好自己的功課。很多家長已經開始了解生育、養育和教育是不同層次的責任,或許透過大多數父母的自省、學習與努力,孩子才能有更正向的成長環境。

  《家長法》的立法,重點不是在加重家長的責任,而是在提醒、督促、協助家長盡好本分。當社會風氣變好,沒有怕生小孩的理由時,臺灣的生育率才有可能慢慢提升。
 

 
            作者:張瑞祥  本文原刊登於100821日  國語日報

培養閱讀習慣

減少聲光刺激 培養閱讀習慣
 
  媒體報導,英國八月初的暴動中,暴民搶劫了各類商店,數位商品損失格外慘重,唯獨「書店」幸免於難。也許書籍兌現不易,但社會大眾對數位產品依賴成癮,對閱讀的需求卻每況愈下,也是不爭的事實。

  最近看了一些高中生網路謾罵同儕的文章,讓我在電腦桌前目瞪口呆了許久。這些毫無篇章結構的內容,充滿情緒性的忿恨字眼,刀光劍影的令人心寒。

  記得在筆者學生時代,大家手捧著書在月臺、公車站勤奮的閱讀,沒有人強迫,就是那樣的自在。即使有不滿的人與事,也很快就雲淡風輕了,沒有現在的文字血腥,以及語言暴力。

   專家說,讓聲光娛樂的資訊產品不斷刺激大腦,將影響神經網絡發展,對學習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奉勸各位家長,引導孩子多親近書本吧!走 出戶外,去閱讀、理解大自然吧!儘量選擇優良的報紙、電視吧!經由這樣的歷程,孩子將會更懂得「閱」人、「讀」世界,找到自己真實的「寫作」人生。

    作者:張瑞祥  本文原刊登於100827日  國語日報

鼓勵團體互動

鼓勵團體互動 適時引導解惑



  青少年對異性充滿迷思與幻想,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學生更希望能體驗兩性交往的滋味。站在學校與家庭的立場,當然希望學生以課業為重,不要太早進入感情世界。然而,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往往以激烈的方式反抗權威,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因此,與其過度壓抑,不如有效疏導。在學校方面,應辦理多元社團,讓學生學習開放自己,和團體打成一片,培養正確與異性交往的觀念,並提供心理諮詢,學習相處與分手的智慧。

  與異性交往如果受到太多限制,或是早期的失敗經驗,都可能導致日後婚姻適應不良。所以在家庭方面,父母應以平常心從旁引導和支持,多與孩子談心,了解他們的交友情況,鼓勵孩子多和團體互動,避免一對一的相處,以營造自然和諧的關係。

  透過學校與家庭的正向幫助,孩子不僅可以學習兩性應有的界線、尊重與差異性,也可以增強本身的人際自信心。相信對於未來承擔家庭的重責大任,更能夠「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作者:張瑞祥 本文原刊登於1001016日 國語日報

營造寫作情境

營造寫作情境 動筆寫漂亮文字



  開學後,看著學生的生字簿和作文簿,總是再一次讓人氣結。

  少數學生的字跡工整、娟秀美觀,這多少和肌肉運用協調能力有關,也只能靠後天補足,並加以循循善誘,倒也急不得。

  回想數十年前熱衷筆友的年代,「文」與「字」都要具有美感,才能獲得對方的青睞。在那對異性羞澀的時代,交筆友竟成為寫作能力進步的最大動力。雖然始終和筆友緣慳一面,但「字如其人」,留在心中的記憶圖象,卻仍是幻想中的婀娜多姿。

  由此可證,啟發孩子愛寫作的興趣,應從營造氣氛和情境著手,讓孩子親自體會,讓感動充滿胸臆,達到文字不得不發的境界。否則,只是淪於工具性的技術指導,孩子寫出來的作品,將是蒼白無力,缺乏熱情的。

  對照現代人的電子郵件、網路文章,現在年輕人更不愛動筆,思考與表達能力逐漸退化,但敲鍵盤的十指神功卻很厲害。

  因此,當孩子寫出漂亮的國字時,當面稱讚他吧!當孩子有了天馬行空的想法時,不要加入大人的思維,也許我們可以一邊微笑、一邊想像,回到過去難忘的青春年華。
 
     作者:張瑞祥 本文原刊登於100102日 國語日報

重視幼兒教育

    政府在扶助弱勢學生的課業學習方面,投入了相當多的經費和人力。例如教育優先區、夜光天使點燈專案等,但效果相當有限。最大的原因,在於這些學生的學前教育沒有做好。

  一些先進國家會向家長宣導,在家要和寶寶對話、講故事給他們聽,這些都是在培養「聲韻覺識」的基本能力。國外的研究指出,「聲韻覺識」對於學齡前幼兒的閱讀與拼字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家長可以說故事、唱兒歌或玩字詞遊戲等方式,加強孩子的聲韻覺識能力。

  政府擬實施幼兒教育往下延伸,這是遲來的正確作法。但仍應該對全國新生兒家長加強宣導,在零到六歲時,要充分進行幼兒肢體發展性的活動,培養手眼協調和感覺統合的能力。

  曾志朗說,應從學齡前就幫助弱勢的孩子。遺憾的是,許多幼兒教育為了迎合家長,往往以知識性的學習,取代原本應以遊戲為主的活動。錯過了黃金童年,許多的「遺憾」就在國小的補救教學上,重複上演。

                     

       作者:張瑞祥 本文原刊登於1001022日 國語日報